罗淑珍 福州动物园 福州 350012
南美浣熊属于食肉目[1]、浣熊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一直到南部的乌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皆有分布[2]。有研究表明南美浣熊2岁性成熟,妊娠周期为70~77 d,幼崽一般为3~5只。巴西南部的南美浣熊繁殖季在10月至次年2月,生活在巴西东南部的繁殖季为8月至11月[3]。南美浣熊主要以水果、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无脊椎动物以直翅目、鞘翅目居多[4]。
福州动物园南美浣熊的兽舍由室内间和室外活动场构成。室内间共有2间,面积分别是6 m2、14 m2;室外活动场有3个,1个大活 动场、面积130 m2,2个小活动场、面积均为10 m2。南美浣熊的日粮主要提供瓜果、肉块、面包虫、鸡蛋等,具体根据季节和供应情况进行细微调整。2019年,动物园开展了该物种的自然繁育的研究工作。通过该研究,南美浣熊的繁育成活率显著提升。现将该研究工作介绍如下。
1 圈养南美浣熊自然繁殖的基本情况1.1 南美浣熊繁育史2012-2018年,福州动物园南美浣熊共繁殖8胎20只,有7只幼仔成活,13只幼仔串笼钻进其他种群,因打架或者被咬而死亡[2]。2019-2021年,每年均有观察到3只母兽有怀孕生产迹象,但仅繁殖成功1只幼仔。
1.2 日常行为观察 通过观察南美浣熊的日常行为,可以判断其所处圈养环境的福利状态,为后续开展改善动物饲养管理方法提供参考依据。首先,观察南美浣熊的个体特征如毛色、面向、行为习性、性格特征等来进行个体识别,并总结出南美浣熊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1)采食行为:指对食物进行获取、吞咽等行为。(2)活动行为:包括奔跑、跳跃、攀爬、行走等行为。(3)探究行为:包括闻、嗅、寻找食物等。(4)修饰行为:理毛、蹭痒等行为。(5)休息行为:以各种姿势保持睡眠、休息或静止的状态。(6)其他行为:包括个体间社群行为、筑巢、排泄等偶发性行为。发现南美浣熊的日常行为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1.3 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南美浣熊的繁育史和观察南美浣熊的日常行为,对南美浣熊幼仔成活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3.1 生活空间狭小 由于南美浣熊分群饲养,活动空间受限,它们的日常行为较为单一,主要以休息行为为主,活动行为和探究行为较少,整个群体缺乏生命力,生活枯燥、精神压力大,有可能对其他群体的幼仔包容性小,导致南美浣熊容易咬死其他群体的幼仔。
1.3.2 产房环境差 由于产房的巢箱破损,环境较为嘈杂,南美浣熊没有隐蔽安全的生产空间,母兽会烦躁不安;雨棚老化,产房漏水严重,湿度大,没有良好的产房环境供南美浣熊繁殖。
1.3.3 行为管理薄弱 在日常饲养操作过程中,南美浣熊对饲养员警惕性强,怕人,容易受惊吓,无法近距离观察接触南美浣熊,导致难以掌握其体况状态及母兽繁育情况。
2 圈养南美浣熊自然繁育技术的应用针对南美浣熊自然繁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起,福州动物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析、制订一系列改进措施,应用于南美浣熊种群,开展该物种的自然繁育工作。
2.1 营造适宜的圈养环境
2.1.1 密林环境 南美浣熊活动场植被以小叶女贞、榕树为主,地面长有本地原生灌木丛,定期修剪靠近电网、玻璃墙、假山的树枝、植被,防止动物逃逸,其余的植被简单修剪,尽量保持其自然生长,维持密林环境,为南美浣熊提供防暑降温、遮阳避雨、搭巢筑窝的立体生活空间。
2.1.2 产房 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能够让南美浣熊安心育幼,产房有一个内舍和一个外活动场,置于茂密的植被之中,远离游客参观面,减少游客干扰,更换外活动场的雨棚并新增遮阳网,为动物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同时注意控制池水深度,避免幼仔溺水。浣熊幼仔20~30日龄时跟随母兽出箱行走、攀爬,需用细网覆盖笼舍壁,防止体型娇小的幼仔攀爬至其他笼舍,避免意外发生。
2.1.3 巢箱 幼仔死亡一直是福州动物园南美浣熊种群繁育的最大威胁,南美浣熊出生体重仅为100 g左右,成活难度大,而育幼初期的30 d尤为关键。由于幼仔在1月龄内都是在巢箱内生活,因此巢箱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产房内增加新巢箱,提供2个巢箱,供浣熊选择和满足其叼仔转移。
2.1.4 巢材 临产前1个月或一个半月,雌兽常常选用小叶女贞的树枝或其他植物等易取得的材料筑巢,可在产前1个月,在产房里堆放稻草、细树枝等供浣熊筑巢,且不要将这些筑巢材料移除。
2.1.5 降低噪音 为避免南美浣熊分娩后受到惊吓导致弃仔或咬死幼仔,在预产期及幼仔出生后前1个月,将干扰保持最低限度,操作过程要降低声音和震动,笼舍周边应降低机动车及其他噪声源。
2.2 应用丰容技术促进南美浣熊自然行为表达为提高圈养南美浣熊的动物福利,笔者围绕食物丰容、环境丰容展开相关工作,应用丰容技术促进南美浣熊自然行为表达,满足其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交需求,缓解动物生活压力。
2.2.1 具体丰容执行及观察2022年2月至3月,通过瞬时扫描取样和焦点动物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观察时间内,每5 min取样时间对5只南美浣熊个体进行行为采样,记录南美浣熊在取样时间内所发生行为的类型,主要记录南美浣熊采食、活动、探究、修饰、休息、其他行为频次。观察时间为9:00-11:00、15:00-17:00。丰容前观察期5 d,丰容分为二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观察5 d,第一阶段(丰容一)开展环境丰容,在笼舍内增加栖架、木头、落叶作为丰容物,观察5 d;第二阶段(丰容二),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食物丰容,将“狗粮”、花生等饲料撒在不同落叶堆中,观察5 d。
2.2.2 数据处理 分别对丰容前后同一时间段南美浣熊的行为进行频次统计。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使用Microsoft 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将5只南美浣熊作为整体,将丰容前后的行为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加和,从而得到整笼南美浣熊的行为分布。
2.2.3 数据分析 用SPSS对丰容前后行为变化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水平为0.05。分析表明,丰容一和丰容二分别与丰容前比较,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5),活动行为、探究行为、其他行为显著增加(P<0.05);丰容一的采食行为、修饰行为与丰容前差异不显著(P>0.05),丰容二相较于丰容前采食行为显著增加(P<0.05)、修饰行为显著减少(P<0.05)。
丰容一与丰容二相比较,休息行为、探究、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采食行为、修饰、活动行为差异显著(P<0.05)。
从图1可见,丰容前南美浣熊的日常行为中休息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采食、修饰、探究、活动、其他行为。丰容一和丰容二的措施使得南美浣熊采食行为、活动行为、探究行为均有所增加,且丰容二的复合丰容项目比丰容一更加能够延长采食时间、增加活动行为,促使动物更好地表达自然行为。
图1 南美浣熊日常行为占比
2.3 优化南美浣熊行为管理
2.3.1 日常饲养管理
2.3.1.1 日常清洗 饲养区每日清洗,保持卫生干净,及时清扫食物残渣和排泄物等垃圾。饲养区和食盆每周至少消毒一次。
2.3.1.2 日常检查 饲养员应每天检查笼舍、门锁安全,每日喂前观察浣熊的饮食、排泄和精神状况。
2.3.1.3 日常行为训练 为了降低母兽对环境的敏感性,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饲养员多与母兽接触,增进其与饲养员的信任,方便近距离观察南美浣熊的临产状况,对雌兽是否受孕可以作出初步判断,也可减轻产后饲养清洁工作对母兽造成的压力。
2.3.1.4 渐进式合群饲养 南美浣熊原是分群饲养,活动空间较小,为扩大南美浣熊的生活空间,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动物福利,于2020年11月将分群饲养的南美浣熊合群饲养。为防合群会有打斗行为,采用的是渐进式合群饲养,首先两个群体的笼舍相邻,彼此看得到,然后收集一个群体的粪便放置在另一个群体里,轮流尝试1周,接着白天轮流外放到同一个展示场(面积约130 m2),晚上均收回笼舍,让它们熟悉彼此的气味,最后才是合群饲养,全天在150 m2的空间自由活动。该次合群状况良好,未出现打斗现象。
2.3.2 繁殖管理
2.3.2.1 发情期管理 每年2~3月,在发情期适当增加南美浣熊营养,给予足够的运动空间,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繁殖环境。合群饲养的雄兽会打架,争夺交配权,由于活动场植被茂密,有隐蔽空间可躲藏,因此,如果打架不严重,分散采食即可,如果打架严重,一方受伤,需将受伤的雄兽隔离饲养。
雄兽发情行为包括跑动频繁,追逐、爬跨雌兽,1只发情的雄兽可以配对多只雌兽,一天会交配2~3次,单次交配时长2~10 min。
2.3.2.2 妊娠期管理 通过观察,南美浣熊的妊娠期为70~75 d。妊娠期间,如果温度高于29℃,应为其室内空间和巢箱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果温度低于20℃,应为其提供稻草,采取相关保暖措施。
2.3.2.3 产前管理 预产期前半个月或1个月,母兽单独饲养于安静的产房中。
2.3.2.4 产后管理 分娩后的前几周,如果受到外界干扰,母兽就可能会转移幼仔,甚至弃仔或者食仔。为减少人为干扰,母兽产仔后前几日应暂停笼舍日常清洁工作,只投食,动作轻缓,尽量不发出声响,直到母兽和幼仔对饲养员清洁时发出的声响不再感到紧张后方可开始日常清理。
2.3.2.5 母兽及幼仔的管理 通过监控观察2只母兽(2号、3号)全天的行为,分娩前1周,2只母兽在4:00-10:00、14:00-20:00较为活跃,在产房来回走动、攀爬栖架。分娩当天,2号母兽未出箱采食及活动,第2 d出箱3次,采食完毕就回巢箱。分娩后第1周,一天采食2~5次,采食时间一般在凌晨4:00-5:00、12:00-14:00、16:00-18:00、19:00-21:00、22:00-0:00,单次活动时间3~14 min,主要是出箱活动和饮食。
通过观察发现,母兽在分娩后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巢箱内哺乳。为减少母兽及幼仔的精神压力,幼仔在1月龄内最好由熟悉的饲养员完成日常操作,根据母兽活动时间,可以分2~3次饲喂。饲养员不宜近距离观察,母兽产后应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安静的环境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摄像头观察母兽和幼仔情况。发现母兽烦躁、频繁走动、叼巢材、叼仔等行为时,需多加观察,寻找母兽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进而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3月龄内幼仔与母兽单独饲养于产房中,待到凉爽的秋冬季节可尝试合笼。
2.4根据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调整日粮供给
2.4.1 基础日粮 提供多种季节性果蔬(苹果、梨、芭乐、西瓜、甜瓜、菜瓜、木瓜、胡萝卜、地瓜等)、面包虫、窝窝头等,每天饲喂2次。为防止在炎热夏季食物变质,一般上午少喂、下午多喂,尽量推迟饲喂。2.4.2特殊日粮需求 在南美浣熊妊娠后期、哺乳期、生长期等高能量需求时期,增加食物供给,如面包虫、泥鳅、窝窝头、肉类、香蕉等营养物质。
2.4.2.1 母兽照养 产后初期,母兽食欲不好,须提供易消化的饮食,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母乳。随着母兽食欲恢复,根据幼仔数量、生长发育和母兽体况及时作相应调整,随时保持少量的食物留存,以满足母兽育幼期营养需求。
2.4.2.2 幼仔诱食 根据幼仔的数量、生长发育状况作相应调整。一般可以诱导20~30日龄幼仔开食,适当增加小块的香蕉,窝窝头、鸡蛋黄捏碎,让幼仔自由取食。幼仔80~90日龄时,优先捕捉泥鳅,该阶段可以适当增加泥鳅的用量,给予幼仔学习模仿母兽处理泥鳅的机会。
3 成 效通过调查研究、采取相应措施,福州动物园南美浣熊的自然繁殖率得到显著提高。2012-2018年,福州动物园共繁殖8胎20只,有7只幼仔成活,13只幼仔串笼钻进其他种群因打架或被咬而死亡[2]。2019-2021年,每年均观察到3只母兽有怀孕生产的迹象,但仅繁殖成功1只幼仔。2022年南美浣熊有3胎成功繁殖,幼仔成活8只,说明通过2020-2022年采取一系列提高南美浣熊自然繁育技术措施,初见成效(见表1)。
表1 2022年南美浣熊母兽的繁殖情况
4 讨 论4.1 关于掌握南美浣熊的基本情况 熟记南美浣熊个体特征、行为模式,做好母兽繁育期行为观察,记录基础数据,可作为未来繁育期管理时参考借鉴,提高动物饲养管理水平。
4.2 关于繁育环境
4.2.1 密林环境 活动场维持密林环境,形成视觉屏障,可以缓解动物的生活压力,减少打斗行为。3号母兽就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密林环境中成功繁殖,没有发生种群冲突、咬仔或者吃仔问题,密林环境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防暑降温、遮阳避雨、搭巢筑窝的立体生活空间是关键因素之一。
4.2.2 产房 尽可能在南美浣熊发情期之前完成笼舍维修与改造,在产前1个月再次检查产房的细节问题,有问题及时处理。产后的前1个月由熟悉的饲养员照料,最好不要让陌生人靠近,在产房内的操作过程中采用轻声轻脚模式,避免引起母兽不必要的恐慌,减少母兽叼仔转移的因素。尽量给母兽营造一个安静、通风、干燥的繁育环境。
4.2.3 巢箱 巢箱可以用表面较粗糙的木板或者树干制作,参考尺寸为50 cm×60 cm×60 cm,正面开20 cm×25 cm小口,其余五面密闭、留通风小孔。巢箱在内舍和外舍各放1个,巢箱内铺上稻草。
4.2.4 巢材 建议产前30~45 d,在产房里堆放稻草、细树枝等供浣熊筑巢且不要将这些筑巢材料移除。
4.3 关于应用丰容技术[5]动态丰容方式增加动物可选择行为和诱导物种特异性行为和能力的过程。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中,可以制定丰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丰容工作的可操作性,降低饲养员的工作难度,适时更新,不断改善丰容方案,才能不断满足动物的行为需求,促进南美浣熊自然行为表达,满足其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交需求,缓解动物生活压力。
4.4 关于行为训练 通过亲近训练,饲养员多与母兽接触,降低母兽对环境的敏感性,增进其与饲养员的信任,减轻产后饲养清洁工作对母兽造成的压力,方便近距离观察南美浣熊怀孕情况。4.5关于南美浣熊行为管理[6]
4.5.1 日常饲养管理 在宽敞的密林立体环境中采用非繁殖季渐进式合群方式,合群效果较好,南美浣熊没有出现打斗情况,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动物福利。
4.5.2 繁殖管理 繁殖期间多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勤记录,发现异常现象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异常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给母兽和幼仔施加压力。
4.6 关于营养需求[7]2022年成活的8只幼仔中,有3只幼仔体况较弱,通过诱导幼仔开食、补充营养后,生长速度增快,毛色亮丽、有光泽,体况好转。因此,在南美浣熊妊娠后期、哺乳期、生长期等高能量需求时期,应增加食物供给。根据幼仔数量、生长发育和母兽体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满足母兽和幼仔的营养需求,建议保持少量的食物留存。
4.7 关于幼仔成活率[8]由于福州地区3~5月是阴雨季节,空气湿度高,环境潮湿,容易导致幼仔冻死。2022年,及时替换干草、稻草等垫料,保证巢箱干燥,提供浅食盆喂日粮,保证母兽被毛干爽不潮湿,是幼仔成活率较高的关键因素。